探寻文明起源,研究、挖掘马家窑文化,目的就在于从我们的先民们那里,寻找一种文化自信。史前马家窑,史后敦煌学,这是甘肃的两座文化宝藏,史前的马家窑更是临夏的名片,也是我们探寻文明起源绕不过去的重要文化类型。
(相关资料图)
本报选发临夏州彩陶馆(州博物馆)马家窑文化部分精品,以飨读者。
马家窑文化的发现、命名和分布范围
马家窑文化因1924年首次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发现而得名。关于它的命名可谓一波三折。1921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河南发现了仰韶文化后,1924年,在甘肃临洮马家窑村发现了一种新类型的文化,把它命名为仰韶文化甘肃期。后来,经过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对安特生考证的不足和部分错误进行修正,正式将“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单独定名为“马家窑文化”。
瑞典人安特生
马家窑文化是一种受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影响发展起来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它的陶器形制特征近似仰韶文化,但它是具有明显地方特征的一种文化。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东北部一带,其年代据碳-14测定,年代约为距今5800——4000年。根据各考古学文化在临夏地区的分布与发现,兼顾临夏州内各国有博物馆收藏的史前文化相关藏品的特征,确定马家窑文化分为石岭下、马家窑、边家林、半山、马厂五个类型。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分布区内主要河流为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等。但马家窑文化的早中晚期分布范围略有不同。早期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和青海东北部、河西走廊东部。中期分布范围已逐渐向北部、西部偏移。晚期的分布则更为向西,已达河西走廊的最西端。中心区域都分布在陇西的洮河、大夏河及其附近的黄河沿岸地带,只是四周延伸的范围有所不同。
马家窑先民的生业经济
马家窑文化时期,先民们已经开始定居生活,随之而来的就是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马家窑先民以经营旱地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粟和黍,这两种谷物的遗存曾分别发现于甘肃东乡林家遗址的窖穴和兰州青岗岔的房址中。畜牧业较发达,在日常生活中饲养猪、狗、羊等家畜。虽然农业经济和畜牧业比较进步,但采集和狩猎活动仍是经济生活的重要方面,各遗址中大多发现了石镞、骨镞、石弹丸等。发现的野生动物骨骼较多的是鹿、野猪等。
石弹丸
碳化粟
马家窑先民的手工业
马家窑先民的手工业主要分为制陶业、石器制造业、纺织业等,其中制陶业最为发达。它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爽朗的风格,但表现得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马家窑文化的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娴熟的绘画技巧。彩绘多用黑彩在泥质红陶或橙黄陶的颈部与上腹部,绘制出颜色鲜艳、线条流畅的图案花纹装饰。在砂质红陶器表还有划纹、三角纹、绳纹和附加堆纹,表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已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具有代表性的陶器是彩陶:小口圆腹瓮、双耳彩陶罐和彩罐钵,炊器为深腹平底砂质罐;食器为敞口浅腹平底盆,敞口喇叭形座豆,平底碗和敞口平底钵;盛储器有小口短颈圆腹或双耳平底瓮,小口长颈圆腹平底壶,小口长颈深腹陶瓶等,另有陶杯与陶盂,其中多数陶瓮器表饰有彩绘图案。
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陶工匠师。彩陶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
马家窑文化时期的聚落社会
马家窑文化的村落遗址,一般位于黄河及其支流两岸的台地上,接近水源,土壤发育良好。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房屋的平面形状有方形、圆形和分间三大类,以方形房屋最为普遍。方形房屋为半地穴式,面积较大,一般在10—50平方米,屋内有圆形火煻,门外常挖一方形窖穴存放食物。圆形房屋多为平地或挖一浅坑起建,进门有火塘,中间立一中心柱支撑斜柱,房屋呈圆锥形。分间房屋最少,主要见于东乡林家和永登蒋家坪,一般在主室中间设一火塘,侧面分出隔间。
马家窑文化的墓葬,经发掘的有两千多座,墓地一般和住宅地相邻,流行公共墓地,墓葬排列不太规则,多数为东或东南方向。盛行土坑墓,有长方形、方形和圆形等。葬式因时期和地区不同而有变化,一般有仰身直肢、侧身屈肢和二次葬。墓葬内一般都有随葬品,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等,少数随葬粮食和猪、狗、羊等家畜。有的墓地的随葬品,男性多石斧、石锛和石凿等工具,女性多纺轮和日用陶器,反映出男女间的分工。随葬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着差别,而且越到晚期差别越大,有的随葬品达90多件,而有的一无所有。这种贫富差别的增大,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步走向解体和中国文明曙光的来临。
马家窑文化五个类型彩陶鉴赏
石岭下类型:主要分布于渭河上游及其支流葫芦河流域,以及西汉水与洮河流域。但中心区域在甘肃东部的天水至武山一带。年代距今约5800—5300年,典型器形有小口双耳平底瓶、侈口长颈圆腹壶、高领鼓腹罐等,纹饰有各种姿态的鸟形纹、弧线三角纹及蛙纹,构图具有庙底沟类型的一些特点。
石岭下类型杏圆形网纹彩陶壶
石岭下类型变体鸟纹彩陶壶
2.马家窑类型:因最早发现于临洮县马家窑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甘肃东部的泾、渭水上游和西汉水及白龙江流域,湟水、大夏河、洮河、庄浪河、祖厉河流域,宁夏的清水河流域,青海的贵德盆地和河西走廊的武威以东地区。年代距今约5300—4850年,典型器形有侈口长颈双耳彩陶壶、卷唇曲腹彩陶盆、短唇圆肩彩陶瓮,形体较瘦长,壶和瓶最大径在上腹。马家窑类型彩陶制作精细,以黑色彩绘较多,有少量白彩,彩陶纹样有圆点纹、垂弧线纹、水波纹、同心圆纹、旋涡纹、人面纹、蛙纹和舞蹈纹等。
马家窑类型水波纹彩陶盆
马家窑类型旋涡纹彩陶壶
3.边家林类型:最早因发现于康乐县边家林遗址而得名,属于马家窑类型到半山类型之间的过渡类型。年代距今约4850—4650年,典型器形有壶、罐、瓶、碗、钵等,出现鸡冠状的附耳和红彩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主要纹饰有葫芦形网格纹、平行弧线纹、平行线纹、折线纹、两方连续旋纹、三角带纹等。
边家林类型葫芦网格纹高低耳彩陶罐
4.半山类型:因1924年安特生首先发现于广河县半山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洮河和庄浪河流域,在河西走廊的分布仅限于永昌市以东地区,渭河上游的天水、武山一带和宁夏南部地区也有少量发现,分布范围基本与马家窑类型相同,但已逐渐西移。年代距今约4650—4350年,典型器形为大型贮藏器壶、瓮、罐等,鸟形壶开始出现。器型形体匀称,高低、宽窄比例协调,重心降低,最大直径在腹部,直径与高度基本相等。半山类型的彩陶以黑彩为主,兼有少量红彩,构图复杂,纹样有锯齿纹、菱形纹、螺旋纹、网纹等。
半山类型圆圈方格网纹双耳彩陶壶
5.马厂类型:因最早发现于青海民和县马厂塬而得名,分布范围大体与半山类型一致,唯河西走廊地区延伸较广,直达玉门一带,年代距今约4350—4000年,器形大部分脱胎于半山类型,但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变化,增加了一些新的器形,最具代表性的是单耳带鋬筒装杯。马厂类型彩陶纹饰有四大圆圈纹、变体神人纹、回纹、卦形纹、菱格纹、折线三角纹等,其中旋涡纹和圆圈纹都比较大,中间填以十字、井字等。
马厂类型神人纹双耳彩陶壶
马厂类型折线纹单耳单鋬彩陶壶
鸣谢:临夏州彩陶馆(州博物馆)供稿供图
编辑:马忠德责任编辑:孔令定
关键词: